- 不食周粟的典故是怎么来的?你怎么看待这种做法
不食周粟的典故是怎么来的?你怎么看待这种做法
【释义】:粟,小米,泛指粮食。本指伯夷、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。形容气节高尚,誓死也不愿与非正义或非仁德的人 有瓜葛。
【成语典故出自】: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,采薇 而食之。”
典故的由来:不食周粟讲的是伯夷和叔齐的故事。
商代末年,位于今河北东部的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,大的叫伯夷,小的叫叔齐。孤竹国君喜欢小儿子叔齐,临死前立下遗嘱。让叔齐接班。
孤竹国君死后,叔齐不愿意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,坚持要让位给哥哥。为了让弟弟安下心来做国君,伯夷偷偷 地离家出走了。哥哥出走后,叔齐也离开了王宫,四处寻找哥哥。两人团聚后,决定不再回孤竹国。
听说西伯昌(即周文王)比较尊老敬老,兄弟俩便一起投奔,并在那里定居下来。文王死后,武王继位。继位后的武王扩充兵 力,准备讨伐商纣。
当周朝的军队进军到今孟津地带时,伯夷叔齐瞅机会跑上去,扣马而谏,认为周武王此举不孝顺、不仁义 。武王的将士听后,非常生气,拔出剑来要杀他们,幸被姜太公制止。姜太公说:“这是两个讲道德的人。”并要求将士不要 为难他们。
武王伐纣成功,天下一统为周,伯夷、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,两人决心不做周臣,不食周粟。兄弟两个离开周朝的统治区 ,到一个叫首阳山的地方隐居下来,靠采集山上的薇菜充饥。
一位妇人看到他们后说:“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,可你们现在采 摘的野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长的呀!”二人一听,心想,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,决定绝食等死。
相传他们还作了一首《采薇歌》,歌词是这样的:登彼西山兮,采其薇矣。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神农虞夏忽焉没兮,我适安归矣?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!
“不食周粟”便被用作坚守节操、志向高洁之典。后世对伯夷叔齐“不食周粟”赞不绝口,褒扬有加。孔子称其为““古之贤人也”,赞其“不食周粟”是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”,“ 求仁而得仁,又何怨?”
孟子则称伯夷叔齐为“圣之清者”,等等;吟咏伯夷叔齐事迹的诗词更是很多。虽然世人肯定了他们的节义仁德,但也说他们那有些愚顽的固执、甚至是愚忠。
我的看法:觉得他们是忠诚坚定,有气节、坚守节操的。
很多时候我们是站着现在历史环境看古代历史事件。这是很不正确的。现在我们看他们是愚忠的表现,其实他们在那时候是忠臣不仕二君的表现(或者做法我们觉得很愚纯罢了)。
在伯夷之后的历史中,像伯夷、叔齐这样的人物层出不穷。汉代光禄大夫龚胜因为不愿在篡位的王莽手下为官,于是回归故里。王莽强行邀请龚胜入朝为官,龚胜对门人说”我世受汉恩,怎么能一身事二姓?”于是绝食十四天而死;写下“寻得桃源好避秦,桃红又是一年春。花飞莫遣随流水,怕有渔郎来问津”的名作。思想家顾炎武在明亡后也同样隐居不仕,清朝强行邀请出山,顾炎武以死威胁,清朝只得作罢。类似的故事,没有写进史书的恐怕还有很多。
不管伯夷叔齐的故事是不是虚构,它都作为一种象征,沉潜成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,影响着每一个人的抉择。
虽伯夷、叔齐也有一些愚蠢的地方。因此我们需要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。学习他们身上对我们有用的东西。
谢谢!不当之处请指出。
大哥醉卧雪地被叫醒
史湘云醉卧芍药裀,说明了什么问题史湘云醉卧芍药裀,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回忆有多美好,现实就有多残酷。对比有多明显,悲伤就有多深刻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因为这个场景也算是《红楼梦》里有名的桥段了。他们一大帮人在大观园中行酒令,射覆、划拳,好不快活。说着又着袭人拈了一个,却是拇...,茅台尚酱
商朝末年,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伯夷、叔 齐,他们因互相谦让王位而双双逃离了自己的国 家。听说西伯昌(即周文王)能奉养天下老人,他 们便投奔到西伯的国家居住下来。刚到那儿不 久,西伯就去世了,西伯的儿子周武王不等料理完 父亲的丧事,就载着西伯的牌位,大举东征,开始 了讨伐纣王的行动。
伯夷、叔齐二人听说后,拦住周武王的车马, 叩首劝说道:“你父亲去世还没安葬,就大动干戈, 这能说是孝吗?以臣属身份,却去攻伐主君,这能 说是仁吗? ”左右大臣见二人如此大胆,想对他们 动武,因姜太公的劝阻才算作罢。
后来,周武王灭了殷商,成为天下共主,但伯 夷、叔齐却认为他不孝不仁,坚决不做他的臣民。 而且为了保持自己的节操,两人发誓决不再吃周 人的粮食,跑到首阳山隐居起来,只靠采集薇菜来 维持生命,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。
忠孝是做人的道德根本,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说,伯夷、叔齐的行为属于愚忠,忠实于一个荒淫无度、残暴不仁的商纣王,是迂腐至极的,顺应历史的潮流,像微子一样,在纣王执政时装疯,在周武王时做一个治国理政的大贤,才是正道,即使像黄飞虎一样反叛商朝,也是无可厚非。朝代更迭,在历史的长河中是正常的事情,为了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而饿死,那不是体现民族气节,那是书呆子的迂腐和愚蠢无知。
不食周粟典出《史记·伯夷列传》:“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守于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”
商周时期,商末贵族孤竹君在其晚年,因偏爱小儿子叔齐,有意推翻嫡长子制度,命次子继承王位。孤竹君去世后,叔齐认为不该破坏祖制,执意将兄长伯夷继承王位,然而伯夷谨遵父命,也不愿继承,而且为了避免叔齐为难,连夜远走他乡。但叔齐也是执著的人,见兄长不告而别,二话不说便寻他而去。
历尽千辛万苦,叔齐终于找到兄长,二人便决定不再回归故里。 听说周文王姬昌爱民重礼,兄弟俩决定去投奔周国,过寻常百姓的生活。刚走到半路,伯夷、叔齐碰上周武王的部队。原来周文王已死。武王继承了王位。还来不及埋葬父亲,他就用车载着周文王的遗像,前去攻打纣王。
伯夷、叔齐拦住周武王的马头苦苦劝谏说:“父亲死后不埋葬,反而兴兵讨伐,说得上孝道吗?以臣子的身份去杀害君王,说得上仁慈吗?”武王手下的士兵见了,想要杀死他们。姜太公说:“他们是仁义之人。”就叫士兵把他俩扶开。
周武王平定殷朝之后,天下都属于周朝。为此,伯夷、叔齐感到耻辱,坚决不吃周朝的粮食,后来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中,靠采摘蕨菜度日,他俩编了一首歌,歌中唱道:“登彼西山兮,采其薇矣。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神农、虞、夏忽焉没兮,我安适归矣?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。” 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中。
伯夷、叔齐的典故被史记撰写者司马迁列入了列传之首,兄弟二人也作为商周时期恪守仁义的典范流传至今。
《史记》原文:
伯夷、叔齐,孤竹君之二子也。父欲立叔齐。及父卒,叔齐让伯夷。伯夷曰:“父命也。”遂逃去。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。国人立其中子。于是伯夷、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,“盍往归焉!”及至,西伯卒,武王载木主,号为文王,东伐纣。
伯夷、叔齐叩马而谏曰:“父死不葬,爰及干戈,可谓孝乎?以臣弑君,可谓仁乎?”左右欲兵之。太公曰:“此义人也。”扶而去之。武王已平殷乱,天下宗周,而伯夷、叔齐耻之,义不食周粟,隐于首阳山,采薇而食之。
及饿且死,作歌,其辞曰:“登彼西山兮,采其薇矣。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神农、虞、夏忽焉没兮,我安适归矣?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。”遂饿死于首阳山。
伯夷、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。墨胎氏。孤竹政治中心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(包括今迁安市、滦县等地)。孤竹君生前立三儿子叔齐为继承人。孤竹君去世后,叔齐出走,欲让位给兄长伯夷。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,偷偷地逃跑了。结果,两人在路上相遇,于是两人决定去投奔深得民心的西伯侯姬昌。
周武王继位以后,兴兵讨伐纣王,伯夷、叔齐认为此次战争荼毒百姓,是不仁之战,便极力劝谏。武王伐纣成功,天下一统为周,伯夷、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,两人决心不做周臣,不食周粟。兄弟两个离开周朝的统治区,到一个叫首阳山的地方隐居下来,靠采集山上野菜,野果等维持生命。后来,“不食周粟”便被用作坚守 节操、志向高洁的典故。这种做法,只适合于死读书、读死书的愚忠之人,这种不能因为外界环境改变而去适应环境的人,走到哪里都会被环境淘汰。
以上就是酒商网93wang.cn整理最新关于《连夜抄古诗送叶嘉莹的诗》的全部内容,酒商网每日更新白酒知识,洋酒文化,葡萄酒红酒产区知识以及酒水加盟招商信息。
酒商网(93wang.cn)专业分享白酒类的百科知识,如贵州茅台飞天53度茅台价格?五粮液浓香型价格是多少?坤沙酒是什么酒?茅台酒产地是哪里?五粮液和茅台哪个好?飞天茅台怎么样?白酒酿酒方法流程,白酒酿酒配方都有什么?泸州老窖的酒是什么香型的?山西汾酒是山西的什么地方?洋河系列酒价格表大全、习酒1988价格多少?剑南春52度浓香型白酒多少钱一瓶、国台酒53度酱香型价格、红花郎酒53度酱香型价格查询、古井贡酒V6多少钱一瓶、酒鬼酒价格表、老白干酒、金种子酒、伊力特、水井坊、口子窖、金徽酒、今世缘、迎宾贡酒、等白酒的百科知识。
来源链接:www.93wang.cn
本站声明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处理。
400斤女孩减肥
88vip5000-400一年只能领一次吗淘宝88vip满5000减400在那领88vip满5000减400是所有商品吗天猫88vip5000减400券怎么领取88vip5000-400一年只能领一次吗88VIP5000-400券一年只能领取一次。2018年8月8日,阿...,茅台尚酱